展现新作为,内乡中医药发展亮点纷呈
去年以来,内乡中医药事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先后引来陕西省商洛市、铜川市和湖北省十堰市、恩施市等外省考察组考察调研。
近年来,内乡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阳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中医药发展工作部署,牢牢把握中医药改革发展难得机遇,以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为重要抓手,不断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持续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从内到外,筑牢中医药发展“根基”。按照“中医有特色,西医不逊色”理念,积极构建以县中医院为龙头,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融合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县中医院疼痛科创建市级重点专科,以中医综合治疗为特色,采取治疗与预防并重的诊疗方法,开展多种有效全面的中医特色诊疗。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通过中医科室标准化建设验收,有效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优势。16家乡镇卫生院实现中医馆建设全覆盖,其中6家达到“省级示范中医馆”,建成灸疗馆10个、灸疗中心1个。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中药柜和常用诊疗设施,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92个建成“中医阁”。
由点带面,建强中医药服务“网格”。县中医院积极引进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及中医类别大学生,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医师总数的61%,住院中药饮片使用率66%。充分发挥医共体牵头医院作用,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业务指导,以“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仲景大讲堂”为平台,先后举办培训班,培训县、乡、村中医药人员700余人次。中医治未病体系不断完善,家庭中医师可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履约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中医优势病种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
传承创新,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创新开展的“中医药文化夜市”,将中医药文化宣传、科普教育、诊疗体验、中医师家庭签约履约服务搬进“夜市”,让群众在休闲、纳凉、健身中感受中医药魅力,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中医药专家走进校园,讲授中医药文化知识,指导中小学生习练健身操,在校内“中医药文化角”种植中草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县中医药博物馆获批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县乡村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墙、各村中医药文化广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健身方式纳入县全民运动会比赛项目,全县推广。
搭建阵地,构建中医药传播体系。开辟线上渠道。县中医药发展局、县中医院、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云 上中医》,开设二十四节气养生、时令养生、中高考健康服务等系列栏目,圈了一大批“中医粉”。在城区主要路段打造中医文化街区,设置中医健康养生知识路灯道旗600余副;在广场、游园、景区、学校建成中医药文化角30余处,让中医药文化知识抬眼可见、触手可及。县中医药博物馆新建了中药材炮制 体验馆、中医药特色疗法体验馆,被省卫健委确定为“第四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率先成立县级中医药学会,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和学术研讨、交流,深入挖掘、提升内乡中医药文化内涵。
以药为链,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全国88个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之一的豫西南(内乡)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马山口镇作为明清时期中原地区中药材四大集散基地之一,现有中药材购销商户数十家,年集散大宗中药材上万吨。以郦邑贡菊、毛华菊为代表的菊产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山茱萸、杜仲带动夏馆、七里坪、马山口等山区乡镇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福瑞滋生物科技、全宇制药等企业研发成果丰硕。全县种植规模超万亩的品种有山茱萸、杜仲、菊花、艾草,超千亩的有金银花、连翘、黄精、益母草、蒲公英等,中医药产业链年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
下一步,内乡县将持续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医药“两地一都”战略部署,推动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实现全县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为助力南阳中医药强市建设增光添彩。
(来源:内乡县中医药发展局 谢成国、周诗颖 编辑:刘超 审核:冀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