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正文

立冬已至,警惕三类疾病高发

时间:2022-11-16 来源: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 阅读次数:

进入立冬节气后,天地万物活动都趋向休止,准备蛰伏过冬。自然界也表现为阴盛阳衰,此后气温降低、寒气袭人,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一些疾病也将进入高发期。那么该如何养生,才能守住健康?

警惕三类疾病高发

①心脑血管疾病

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寒冷的冬季更易发生。由于人体受寒冷刺激,血管会突然收缩,如果本身血管有硬化、弹性较差,或者血管狭窄及有不稳定斑块破裂,就容易进一步加重血管病变,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②流行性感冒

冬季感冒说起来不算什么大毛病,但若治疗不及时,就容易出现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支气管炎等。

③关节疾病

许多关节炎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在入冬后容易因寒冷刺激和活动减少导致疼痛加重。还有的年轻人不注重腿部保暖,很容易造成腿部血管痉挛,使膝关节周围供血减少,导致关节抵抗力下降。

起居养生要点

早卧晚起

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黄帝内经》),最好等太阳升起、阳气生发时再起床,以保证充足睡眠,且不要熬夜,这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穿衣适量

穿衣方面不宜过厚或过薄。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不仅容易感冒,还会耗伤阳气;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会出汗,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注重足部保暖

足部有多条经脉通过,受寒可能导致腹泻、腹痛、月经不调、阳痿、腰腿痛等病症。可在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水温以40℃左右为宜,能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

定时开窗

冬季虽室外气温较低,也要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利于身体健康,通风时注意防寒保暖。

抓住进补最佳时机

立冬之后,万物开始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此时正是人们调整生息、进补的好时机。中医认为,肾者主蛰,为封藏之本,冬在五脏应肾,《黄帝内经》也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即强调冬季要补肾藏精,养精蓄锐。此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则身体强;脾气弱,则百病生,所以还要注意补益脾气。

药补

根据气血阴阳虚弱的不同,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的药物。补气药如人参、西洋参、黄芪、党参、太子参、山药、白术;补血药如当归、熟地、白芍、首乌、阿胶、桑椹;补阳药如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杜仲、巴戟天;补阴药如生地黄、麦冬、枸杞、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

药补中最常用的滋补方法就是膏方滋补,如阿胶膏、固元膏,还有一人一方的膏滋药,更有针对性。

食补

秋冬饮食补法中以炖补为佳,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体质适当加入药食两用之品,以增强滋补养生效果。炖补时可根据个人喜好选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材,如鸡肉、羊肉、牛肉、猪肉等。

煮药粥来补养身体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下面推荐两款适宜此时节食用的药粥。

①山药大米粥。取大米100g,山药50g,山药去皮、切块,与大米一起煮成粥食之,有健脾补气的功效。

②莲子白果粥。取莲子肉30g,白果15g,糯米适量。将莲子肉、白果捣碎,和糯米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成粥。此粥有暖脾胃、止虚寒的作用,适合因脾胃虚寒导致的腹泻、腹痛、喜暖喜按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