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 2022年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报告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工作地位的提升,我市中医药工作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提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意建议和提案。2022年,市中医药发展局承办人大建议6,政协提案43件,目前为止,牵头办理的1个重点建议和1个重点提案在内的所有交办件全部办理完毕,回复率100%,和代表委员对接100%办理结果全部为A类现将具体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具体办理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中医药发展局高度重视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接到交办任务后,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由办公室统一协调,统一把关,相关科室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按照建议涉及领域分配牵头办理科室,重点建议提案由局长亲自督办。

2.加强沟通,精准办理。在办理建议提案时,承办人员主动联系对接代表和委员,准确把握代表委员们的意图对能够解决的问题尽快办理,一时解决不了的列入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需要多方协调的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并及时向代表委员说明情况

3.严格程序,提高质量在办理过程中,我局严把“三关”,规范办理程序。一是严把程序关建议提案答复实行科室负责人办公室分管领导三级审核,确保回复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二是严把时限关,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确保在办理时限内完成。三是严把质量关,从文字格式到内容,承办科室形成答复意见前,由办公室统一审核,确保每个答复做到标准规范  

4.增强实效,推进工作在办理过程中,我们把建议提案办理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作为检查工作的一面镜子,作为促进我市中医药工作发展的有力抓手。组织人员实地调研,吸收借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意见,以此推进中医药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工作开展情况

代表和委员们关注度较高的议题也是我们努力开展工作的方向,我局先与代表进行沟通对接,针对议题内容进行调研,结合部门职能,认真抓好落实,做出了以下成绩:

1.财政加大中医药投入。加大财政投入是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我局协调市财政局印发了《南阳市财政局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主要措施》明确市、县两级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足额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统筹财力加大支持力度,作为重点支出予以保障鼓励中医医院利用国债、专项债加强医院基建和设备购置2021年8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南阳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1年12月,市政府印发《南阳市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行动方案》,都明确提出要加大中医药发展财政投入力度、强化中医药项目规划用地保障、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2.加大中医药科研和人才引进力度。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科研人才引进,2022年3月,引进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平乐正骨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崔书克担任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局长兼市中医院院长。5月份,市中医院发布人才引进公告,计划引进100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其中给予博士生安家费3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10万元,人才补贴18万元,硕士生安家费10万元,每月对应发放津补贴。目前,实际报名400人,计划连续3年引进300名研究生,并培养20-30名博士生,为市中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张仲景国医大中医学科建设储备高层次人次。二是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3月份以来,积极协调河南中医药大学和河南省人社厅,在市中医院谋划设立“河南中医药大学豫西南硕士点”、博士后工作站,为南阳市培养更多的中医药硕士,提高人才层次。同时做好教学医院准备工作,积极对接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河南中医药大学,将市中医院设立为“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要求市级中医院主动争取中文核心期刊理事单位,力争每年在一、二类期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并出台中医药科研奖励办法三是筹建“张仲景实验室”。依托河南中医药大学、南阳市中医院、张仲景国医大学,融合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企业,先期先联合建立各类省级科研平台、中原学者工作站等。同时积极引进北京、上海、南京、广东等中医药大学优势学科资源,整合南阳医专、南阳师院、南阳理工学院经方和艾产品研发资源,聘请院士为仲景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杰青、岐黄学者、中原学者等为实验室骨干,推动“仲景实验室”建设,开展中医药现代研究,以科研促进中医药医疗水平提升,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目前,已联合河南中医药大学完成了实验室建设方案编制。

3.财政加大中医药医保支持力度。我市不断加大医保改革力度,完善创新南阳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医保措施,在医保统筹基金总额预算指标分配中实行“分级分类、分别预算”,将中医医疗机构单列进行核算。出台支持文件,对中医药机构在纳入定点、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适宜的中药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药配方颗粒)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完善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政策,提高中医药诊疗服务费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档次。遴选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向省卫健委、医保局申请在原诊疗费基础上增设“中医诊疗辨证论治费”,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目前正在持续对接。同时探索“中医日间病房”医保支付模式,目前正在组织开展“中医日间病房”病种征集和诊疗规范制定工作。

4.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相继研究出台了《南阳艾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2021-2025年)》《南阳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南阳市打造“全球中医圣地 全国中医高地 全国中医药名都”实施方案》《南阳市艾草龙头企业培育实施方案》《南阳市“十四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以“八大宛药”为主的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其中,在《南阳市“十四五”中药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依托“两山两源”(两山:伏牛山和桐柏山,两源:淮河源和丹江水源)丰富的生态涵养和中药资源,优化和完善我市中药种植区域和布局。通过优化运营模式,引导定制生产”“推动多渠道种植,稳步扩大种植规模”“打响宛药品牌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等多种途径,引导支持中药材种植业转型升级。同时,强化中药材生态种植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提高中药材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管理水平,在第四届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第十五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期间,开展了7场关于道地药材生态种植、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等中药产业发展论坛、培训。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品种79个,种植面积185万亩,建成22“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28个“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8个“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5个定制药园,中药材种植年产值70亿元。计划到2025年,建成30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培育4加以上产值超50亿的中药企业,15家超亿元艾草企业,3-5个艾草强镇,全市中医药产业年产值达到600亿。

5.规划建设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南阳是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进试验区建设,高水平打造“两地一都”,目前,市中医药发展局联合河南中医药大学,共同编制了《南阳市国家中医药综合试验区建设布局规划2022-2026)》,在《布局规划》中规划建设了10-1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园,并在产业园内规划建设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中医药产业园规划位置在宛城区郑万高铁线以东、沪陕高速以北、白桐干渠以西区域。此外,南阳产投集团已经与京东科技对接建设艾草交易平台,建设方案已经制定,现双方正在对下一步运营方式进行讨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两地一都”建设目标,继续协调市政府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中药材交易市场落地,助力中医药产业发展。近日起草了《南阳艾产业优势再造若干措施》送审稿,拟于本月上政府常务会研究,从“推动南阳艾原材料量质双提升、打造南阳艾草产业集群、打造南阳艾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艾草产业人才培育和科研创新高地、加强“南阳艾”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保护及使用、强化行业管理与市场监管、拓展南阳艾应用领域、优化艾产业发展环境”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争取早日实现南阳艾产业优势再造。

三、下一步打算

一方面,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建议提案内容的高效落实。另一方面,以建议提案办理为契机,继续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从“医、教、研、产业、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全面发力,实现“六带动、六突破”一是以实施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为带动,在提升中医医疗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启动开展“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做好“一老一小一残”和慢性病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推进市中医院”一馆六院多中心”建设,整合骨伤资源,打造辐射豫鄂陕毗邻区域的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等。二是以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为带动,在中医药教育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办好仲景书院,设立河南中医药大学豫西南硕士点、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三是以筹建“张仲景实验室”为带动,在中医药科研上实现新突破,搭建一批科研创新平台,加快现代中药研发。四是“三园、一廊、一谷、三片区”为带动,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打造中医药产业链,做大做强艾草产业等。五是以推进医圣祠文化园建设为带动,在仲景文化弘扬传承上取得新突破,办好仲景大讲堂,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举办全市“八段锦”比赛,在各县市区开展“中医药文化夜市”,策划拜谒医圣大典等。六是以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为带动,在国际交流合作上实现新突破,策划设立张仲景医学奖,建好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等,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跨越发展。

此外我们将积极争取全国“医疗、医保、医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试点市,争取创建张仲景经方重点实验室,和张仲景国医大学省部共建。争取在中医药三医联动上创造南阳模式,推进南阳中医药振兴发展。力争半年全面起势,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取得突破,切实利用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切实发挥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试验田”作用,把中医药打造成为南阳副中心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