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十四五”南阳市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市直有关单位:
《“十四五”南阳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已经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工作委员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6月1日
“十四五”南阳市中医药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时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医药工作决策部署,明确“十四五”时期南阳中医药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22〕5号)、《南阳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宛发〔2021〕1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南阳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化中医药强市战略,以仲景文化为引领,坚持“医、保、教、产、研、文、贸”七位一体协调创新发展,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中医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1.中医药体制机制全国领先。2019年1月,南阳市委、市政府组建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在全国第一个列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各县(市、区)相继成立了中医药发展局。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工作委员会”。
2.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市13个县市区中有11个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2019年2月,南阳市创建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截至2020年底,全市中医医疗机构达到730家,比2015年557家增加31.1%,其中三级中医院3家,二级中医院14家,一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56家,中医类门诊部27家,中医类诊所630家。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床位数9795张,比2015年5542张增长了76.7%,每千人口中医床位数达到1.01张;注册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助理)9658人,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人,中医医师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建成了30个“仲景苑”,13个治未病中心(科),224个中医馆(堂),124个中医药示范村卫生所(室)。
3.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至“十三五”末,全市有国家级重点专科和培育专科各1个,省级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21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9个,县级重点中医专科9个,市级重点专科10个。2020年全市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258.5万,门诊人次230.4万,出院人数178.7万,业务收入17.4亿元,比2015年9.8亿元增长了77.6%。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80%的村卫生所(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4.中医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实施张仲景健康城重大专项,初步建立了中医药产业链,至2020年底,全市中药材种植品种达79个,种植面积185万亩,中药材种植年产值6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中药生产加工企业55家,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中药制药企业14家;福森药业2018年在香港成功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全市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艾草产业发展全国领先,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料供应基地、生产加工基地、灸疗服务培训基地和装备智造基地。建成6个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和3个河南省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5.中医药科研教育充实壮大。2019年南阳理工学院中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020年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工作正式启动。实施“531”培育工程,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拥有全国中医药优秀人才14人,全国中青年中医药骨干人才5人;建成国家、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处,培养“河南省中医药学科青苗人才”11人,培养高级经方人才202人;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现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国家级重点研究室1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中医药类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括中兽药)1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市级重点实验室8家。我市中医药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7项。
6.仲景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十四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第四届至第八届“仲景论坛”。全市有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3个,省级基地建设单位3个,市级基地建设单位9个。积极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促进行动,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2020年启动医圣祠文化园建设项目,医圣祠从18亩扩建到689亩,达历史最大规模。
7.中医药战疫成绩显著。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疫情突然暴发,我市快速建立中西医协同防治机制,在全省地级市中最早成立中医防治领导小组,率先公布南阳市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方案,较早公布中医药诊疗方案,最大规模发放中药预防制剂,生产预防制剂10万箱,发放重点人群40余万人,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率100%,中医药战疫取得显著成效,受到了国务院督导组和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国医大师唐祖宣领衔加入世界“战疫”队伍,担任北京同仁堂(集团)境外新冠肺炎防治中医专家组组长,累计向5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新冠肺炎预防治疗方案。
同时也应看到,南阳中医药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优质中医药服务能力还不强。市级中医院整体实力不强,县级中医院专科特色不突出,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匮乏,农村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二是中医药产业链不完善,上下游衔接不紧密,中医药规模以上企业虽多但散,没有形成现代中医药产业集聚区。艾产业大而不强,同质化竞争严重。三是中医药科研机构层次较低,没有国家级中药重点实验室,中药研发能力较弱,产学研医协同程度不高。四是张仲景品牌不响亮,还没有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力。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有效应对多种健康挑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发挥其独特优势。新冠疫情也为中医药产业带来发展机遇,2020年全国中医药产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并保持2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医药产值300亿,未来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阳市视察调研,首站来到医圣祠和艾草企业,并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南阳历史上开天辟地第一次,为南阳中医药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2021年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南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为南阳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任务。2021年9月,南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一二三五十”工作布局,以及2021年7月全市中医药大会提出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的战略目标,为做好中医药工作提供了目标和指南,是谋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遵循。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充分发挥医圣故里中医药资源优势,高举张仲景文化旗帜,以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城市为平台,以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为目标,积极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张仲景品牌,全力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简称“两地一都”),推进南阳中医药振兴发展,为南阳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强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2.坚持遵循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深入发掘中医药精华,在创新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
3.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完善政策举措和评价标准体系,持续推进中医药领域改革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4.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坚持中西医并重,提升中西医结合能力,促进优势互补,共同维护人民健康。统筹谋划推进中医药服务、人才、传承创新、产业、文化、开放发展、深化改革等工作,形成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合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两地一都”建设初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基层中医药事业保持全国先进。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建成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完成南阳市中医院新院建设任务,县级中医院全部达到“二甲”标准,部分达到“三级”标准。争取建设3-5个国家级、省级中医重点专科或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健全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体系,使中医药服务在整个医疗保健服务中占比30%以上。
----中医药教育科研再上新台阶。完成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工作。实施仲景人才工程,为我市培养引进国家级名中医5人,省级名中医10人,市级名中医50人,经方高级人才100人,中医药骨干人才200人。组建南阳市中医药研究院,新增2-3个省级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打造3-5个市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团队,承担10-20项市级以上科研项目,40-5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中医药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挖掘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潜能,实现我市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标准化、体系化发展。到2025年,全市中医药产业实现综合产值600亿元。其中中药材面积达到220万亩,建成30个高标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0个“定制药园”,中药材种植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力争进入全国中药制药企业50强2家。推进艾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市艾产业年产值达300亿元。
---仲景文化影响力更加深远。医圣祠文化园一、二期全面投入使用,持续提升南阳张仲景医药文化节的国内外影响力。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进仲景文化品牌的对外合作交流。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覆盖面、影响力不断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高。
主要发展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1.推动中医医疗资源提质扩容
推进南阳市中医院新院建设项目,建成基础设施一流、仲景学术特色突出、“医、教、研、养”融合发展、省辖市领先的“三甲”中医院;南阳医专附属中医院和南阳张仲景医院晋升“三甲”中医院。所有县级中医院全部达到“二甲”以上,推进县级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院,到2025年,县级三级中医院达到2-3家。支持建设公立桐柏县中医院,实现县(区)公立中医院全覆盖;支持宛城、新野、西峡、内乡等县区中医院的迁建和改扩建,增容增效;支持卧龙区中医院扩建升格;支持市县区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和设施设备更新。完成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全市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综合服务区(仲景苑)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转型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为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优化创新中医医疗机构服务模式,支持市县(区)中医医院牵头,组建高质量、紧密型的中医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
2.推进中医特色专科提档升级
依托南阳市中医院,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共建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打造专科水平一流、辐射豫鄂陕毗邻周边区域的国家一流特色专科;对标省级专科,建成2个以上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做优做强中医骨伤、肛肠、儿科、皮肤、妇科、针灸推拿以及老年病、周围血管病、心脑血管病、肾病等中医特色突出的专病专科。到2025年,全市新建成8-10个省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20个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在全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经典病房、仲景经方医馆、经方专家诊室或经方特色病区建设,到2025年在全市建成10-15个示范经方医馆,筛选发布5-10个经方治疗优势病种。持续开展规范化灸疗服务“三进”活动,推进医疗机构“标准化灸疗中心(馆、室)”建设。推进中医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牵头单位以中医优势病种、专科专病协作为纽带,带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相同专科领域同质化发展。
3.加强中西医融合协同发展
创新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研究型、应用型团队;加强中西医会诊制度,“宜中则中、宜西则西”,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协同诊疗、融合发展体系。实施中西医协作攻关工程,鼓励科室间、院际、院校和医联体内部开展中西医协作,针对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进行联合攻关。将中西医结合工作成效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示范医院、示范科室、示范基层医疗机构。
4.完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
推进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加强“一老一小”和慢性病管理。各级医疗机构都能提供中医药“治未病”服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立“治未病中心(科)”;仲景苑、中医堂(馆)均设置“治未病”服务单元;90%以上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建成200个中医药服务示范村卫生所(室)。大力发展社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鼓励连锁化经营,推进全域艾灸健康服务。实施中医药促进健康南阳行动,将中医“治未病”服务融入基层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内容。到2025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5.提高中医药康复技术服务水平
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强化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康复技术应用水平,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中心(科),建设10家市级以上示范中医康复中心(科),在其他医疗机构推广中医康复技术和康复方案,实现中医康复服务全覆盖。探索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治技术路径,推动中医康复服务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6.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健全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机制,将中医药机构和人员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成立中医药防治专家组,组建相应的中医药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中西医协同工作制度。制定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物资、人员、技术储备。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点,符合条件的建设感染性疾病科,提高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应急能力。
专栏1 |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市级中医院全部达到三级甲等中医院的标准,县级中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标准;支持县级三级中医院建设;鼓励县级中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探索医共体内中医药服务模式;持续推进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推进“仲景苑”建设;发展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建设,争取各级中医院都有自己的品牌和强项。 ●主要项目:南阳市中医院新院区建设项目;南阳张仲景医院升级建设项目;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扩建项目;桐柏县公立县中医院新建项目;宛城区、新野县、内乡县中医院建设项目;西峡县中医院搬迁项目;市县区中医院信息化建设和设备购置项目。 |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名医、名科、名院“三名”工程,以名医带名科,以名科创名院,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打造全国中医高地。 ●主要项目: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省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项目;治未病中心(科)建设项目;示范中医康复中心(科)建设项目;示范经方医馆建设项目;南阳名中医评选项目、中医名院评选项目;中西医协同示范医院(科室、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项目;中医馆建设项目、示范中医馆建设项目;中医药服务示范村卫生所(室)建设项目;标准化灸疗中心(馆、室)建设项目。 |
(二)发挥“宛药”资源优势,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立足产业资源,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第二轮大健康产业布局建设为契机,推动“3113”中医药产业布局建设,即:三园(张仲景中医药科创园、张仲景中医药产业园、张仲景中医药物流园)、一廊(宛药经济走廊)、一谷(中原艾谷)、三片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医药康养片区、卧龙区紫山麒麟湖中医药康养片区、鸭河中医药康养片区),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1.打造“宛药经济走廊”
开发“两山两源”(伏牛山、桐柏山,丹江源、淮河源)中药材资源优势,沿伏牛山、五朵山、七峰山、桐柏山,在淅川、西峡、内乡、镇平、南召、方城、社旗、唐河、桐柏等地,布局名优“宛药”种植基地及加工基地,打造“宛药经济走廊”。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中药材生产和管理,发展现代化中药材种植,高标准建设一批中药材GAP种植基地,规范中药生产质量管理,推进“一乡一品”战略,促进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参与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提升“宛药”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至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20万亩,建成30个高标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0个“定制药园”,中药材种植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打响“宛药”品牌。
2.打造“中原艾谷”
发挥“南阳艾”资源优势、品质优势、市场优势及文化优势,打响“南阳艾”品牌。打造以南阳市卧龙区、宛城区为中心、辐射各县市区的“中原艾谷”“世界艾乡”,实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纵向成链、横向成联”,打造全国艾草种植加工基地、研发基地、交易中心和完善的艾产业链。加强艾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培育、选育优质艾草新品种,提升艾草原材料品质;重点打造4-5个超亿元龙头艾草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技内涵,走精深加工之路;推进“全域艾灸”健康服务,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艾灸连锁馆,探索“大艾无疆、千城万店”运营模式;研发、生产、宣传推介具有“南阳艾”地域特色的系列康养旅游产品,推进艾草日化家纺产品、灸疗养生服务进宾馆、进景区、进超市、进饭店,打造以“南阳艾”为载体的健康生态旅游综合体,助力康养文旅产业。至2025年,全市艾产业年产值达300亿元。
3.积极发展现代中药工业
实施中药企业“三品战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及重点企业“三大改造”(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工程。开展以仲景经方、经典名方为主的研发创新,推动高端中医医疗器械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招引培育一批优质中医药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推进中药产业从种植业向加工、生产、物流、贸易、信息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成为南阳新兴支柱产业。至2025年,力争进入全国中药制药企业50强2家,年产值达20亿元中药企业2家,全市中医药工业年产值达200亿元。
4.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以中医药科研为方向,以中医药产业为重点,布局建设张仲景中医药科创园、张仲景中医药产业园、张仲景中医药物流园三个代表性园区、标志性园区,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和发展龙头。发展以张仲景中医药产业园为主体引领,张仲景中医药科创园、张仲景中医药物流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模式。依托龙头企业、重大品种,通过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开发名医验方、经典名方、中药新药、中药配方颗粒等产品,通过新产品研发及制定中药配方颗粒省级及国家标准,构建生产质控标准体系等,打造从研发、产业化生产到物流等的全产业链生态。
5.拓展延伸中药流通贸易
以中药产品产销衔接为重点,创新流通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中药商业流通及服务体系,提高中药现代化水平。发展中医药物流,支持中药材物流仓储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我市中药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强中药贸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政府主管部门、第三方中介组织和咨询企业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有针对性的服务上中下游市场、一二三产业。坚持开放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和扶持中药贸易重点企业扩大与国内、外企业在精深加工及开发利用方面的交流合作,拓展对外服务贸易,提升中药商业水平。
6.推广院内制剂研发应用
按照“重特色、讲实效、抓重点、重传承、循规律、求发展”的原则,优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监管,支持医疗机构研发院内中药制剂、开展特色临方炮制,做好名老中医验方制剂的保护传承。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调配使用管理,允许医疗机构院内中药制剂在专科协作、对口帮扶、医联体、医共体等合作体系中以及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时期调剂使用。
7.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
落实中药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中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建立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规范中成药质量监管及合理使用。鼓励中药企业将质量保障体系向种植、加工环节延伸,从源头加强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控制。重点监管以非法生产销售中药饮片、使用不合格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投料为主要表现的质控风险点,推进中药生产和经营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
专 栏 3 |
●“宛药”规范化种植提升工程:围绕中药功效组分及生物活性,阐释“宛药”道地性成因的现代科学基础,建立健全“宛药”种植技术体系和生产技术单元。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推进道地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认定、保护及应用。 ●主要项目:“宛药”道地品质研究项目;“宛药”优质品种选育、种苗繁育、道地药材“宛药”生态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宛药”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定制药园”建设项目;“宛药”道地中药材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南召濒危药材抢救繁育扩展仿野生种植项目;国药药材国储林暨林下药材合作项目;规划建设药用植物产业研究院项目。 |
专 栏 4 |
||
●现代中药产业培育工程:规划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实施中药企业创新工程,加快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经方制剂、创新型中医药类医疗器械等研发。打造高端共享现代中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招商引资,激发现代中药产业活力。 ●主要项目:中医药产业园建设项目;中药材产业研究院建设项目;中药研发转化平台建设项目;中药生产智能化改造项目;仲景宛西制药药丸智能化生产线项目;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项目;河南福森药业元胡止痛口服液二次开发项目;东森中药材仓储交易中心、新野海王汇通医药产业园、豫西南(内乡)中药材物流基地项目。 |
||
专 栏 5 |
||
●艾草产业倍增工程:加强以艾草原料供应、生产加工、装备制造、灸疗服务、文旅康养、技能培训、科研创新为支撑的艾草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实施艾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 ●主要项目:“南阳艾”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申报项目;艾草资源保护及生态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南阳艾种质资源圃及伏牛山道地药材科创示范园建设项目;社旗县国医仲景艾草产业园项目;卧龙艾草产业园项目;南召艾草产业园项目;高新区仲源艾城建设项目;艾灸智能设备开发项目;艾草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建设项目;艾草健康生态旅游综合体、南阳艾标准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中华艾商品交易所建设项目、中原艾谷项目等。 |
(三)扩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联动发展
1.支持完善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
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衔接。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部开设老年病科,逐步增加老年病床数量,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支持中医医疗机构设置康复、安宁疗护病床和养老床位;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不同经营性质的中医药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养老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建设一批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支持发展中高端医养结合体,依托张仲景健康城空间布局,开发建设环境优美、品位高端、功能完备、服务完善、文化独特的养生养老、智慧宜居、健康生态集聚区。
2.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
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普及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运动和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推动形成“医体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支持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养生保健机构,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品牌知名的连锁式中医馆、艾灸馆等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大力发展中医与体育的健康服务,把传统中医健身功法与全民健身运动有机结合,促进体育运动与中医养生保健融合发展,发挥中医健身体育项目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开发特色药膳产品、养生食品、药食两用配方饮片等功能食品,研制便于操作、适于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
3.融合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
综合开发利用南阳市城区东北和西北区域优美的山、湖、水、林、花、药、草资源,规划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中医药康养片区、卧龙区紫山麒麟湖中医药康养片区、鸭河中医药康养片区,建设宜居、宜养、宜游的中医药康养综合体,打造中医药健康养生城。推动仲景文化与旅游康养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中医药文旅康养基地,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标准体系,纳入南阳市全域旅游发展内容,打造中原地区重要的中医药文旅康养目的地,创建国家、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
专 栏 6 |
●“中医药+”建设工程:打通中医药与健康养老、养生、旅游产业链条,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主要项目:南阳市康养旅游基地建设项目;卧龙紫山健康园区项目;西峡县仲景养生小镇建设项目。 |
(四)传承弘扬张仲景文化,推进仲景品牌走向世界
1.打造世界仲景文化地标
高水平建设园、院、祠于一体,集文物保护、收藏展览、文化交流、中医诊疗、研学体验、观光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医圣祠文化园”,建成中医朝圣拜祖地、中医药文化旅游地、中医高端人才孵化地,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和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2025年前,一、二期全部建成运营。
2.宣传推介仲景文化
建立南阳中医药宣传工作长效机制,把仲景文化作为南阳的形象代言、城市名片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在重点一线城市和重点区域进行重点宣传,通过中央、省、市媒体塑造仲景文化的浓郁氛围,讲好南阳中医药故事。鼓励创作仲景主题文艺作品。调动本地传媒资源,加大中医药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舆论环境。推进南阳中医药文化弘扬传承体系建设。设计南阳仲景文化形象标志,统一中医堂、养生馆、艾灸馆等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形象风格、标志、服饰等范式,并在市、县、乡、村推广。
3.普及推广仲景文化知识
实施仲景文化传播行动,推动仲景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六进”活动;开设“仲景大讲堂”,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以点带面,逐步展开,至2025年,覆盖比例达到50%以上。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城区建设一批中医药主题公园、中医药示范街、中医药文化角,在主要入市口设置仲景文化形象标志,营造医圣故里中医药文化氛围。
4.挖掘传承仲景学术精髓
传承仲景学术精华,开展仲景学术文献和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推进中医药古籍文献数字化,创新发展仲景方、药、针、灸理论体系和应用,挖掘“南阳经方医派”学术精髓,使南阳仲景学术理论水平和临床研究应用处于全国前沿地位。挖掘整理传统中药炮制、制剂技术工艺,规范标准并传承推广。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遴选推广,对民间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收集、整理、评价及推广。鼓励具有突出价值的民间传统中医药特色疗法、中医药文化表现形式、中医药技术工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广泛开展仲景文化交流
办好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仲景论坛和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创新办会模式,提升办会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会展平台。做大做强中医药服务贸易,支持张仲景博物馆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加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建立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机制,开展仲景经方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扩大仲景学术的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支持海外学生来我市高校留学,接受中医药培训和临床实习。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培训机构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为境外消费者提供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助力仲景品牌走向世界。
专 栏 7 |
●仲景文化传承工程:打造“全球中医圣地”,传承仲景学术精华,弘扬仲景学术思想,推介仲景文化品牌,构建仲景文化传承体系,逐步成为国家级仲景文化集聚区的核心要素和关键链环。 ●主要项目:医圣祠文化园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项目;走进中医祖庭”主题文旅项目、拜谒医圣张仲景大典、“张仲景医学奖”、仲景城市名片项目、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项目;仲景主题文化作品创作项目;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暨仲景论坛提升项目;“宛医流派”学术研究项目等。 |
(五)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1.强化中医药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
筹建“张仲景实验室”。在南阳市中医中药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南阳市张仲景研究院,加快推进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学科前沿,以项目为载体,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重点突破,有效集成市内外资源,在解决中医药科研技术问题的同时,强化科研团队建设,在实践中组建由多学科人员组成、梯队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人才队伍,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团队。
2.加强仲景经方和针灸技术的临床研究
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领域的优势特色,系统开展仲景经方和针灸技术在重大疾病、疑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研究和应用水平,积极承担国家、省级高水平科研项目,提高疗效水平与服务能力。针对慢性难治性疾病,立足临床疗效、控制复发、减少并发症,系统挖掘仲景经方和针灸治疗相关病种古今文献和临床病例,为慢病诊疗提供支持;遵循国际通行的研究规范,开展真实世界的经方、针灸临床研究,形成高质量临床数据、证据和指南;引进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相关基础研究,阐释中医药的疗效机制。
3.加大中药新药研发及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整合现代多学科技术方法,加快推进中药新药创制、中药饮片研制,重点突破中药新药发现与评价、高端制剂研究等技术瓶颈问题,为新药创制提供源头创新;研制组分中药、成分中药,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奠定基础。加大创新中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围绕中医优势病种,针对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有效解决的疑难疾病,开展6-10个以经典复方、仲景经方和院内制剂为主要来源的创新中药研发,促进应用转化。
重点推进以经典古方为证验的养生滋补类保健食品、以药食同源药材为基源的功能食品、以及传统动植物为原料的美容日化产品的开发。
4.促进中药资源保障与价值提升
针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产品创制及集成示范应用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强化宛药种质资源的选育评价、科学种植等工作,促进宛药质量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针对宛药种植(养殖)存在的瓶颈问题,开展宛药品种定向培育、生态种植和药用动物人工养殖技术研究,保障宛药资源的可持续性,提升中药材综合利用开发价值,并由此建立南阳道地中药材生产服务技术体系。
5.拓展中医医疗器械产品开发应用
以拓宽临床服务范围、满足临床需要为目标,集成应用微电子、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加快中医医疗器械产品技术创新,研制和推广符合中医特色的数字化仪器,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提高中医医疗器械服务能力。研发2-3套数字化、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中医治疗设备;研发4-6台(套)中医推拿和康复机器人、具有中医特色的老年康复辅具、中医智能化养老设备等。
专 栏 8 |
●仲景方药创新工程:构建张仲景医学大数据中心,加强张仲景学术思想创新研究,开展仲景经方在重大疾病、疑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研究;开展南阳道地药材(如裕丹参、辛夷、山茱萸、艾草等)的组分中药、成分中药研制。围绕中医优势病种,针对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有效解决的疑难疾病,开展3~5个以仲景经方为主要来源的创新中药研发;开展仲景经方的二次开发研究。 ●主要项目:南阳市张仲景实验室建设项目、南阳市张仲景研究院建设项目、南阳理工学院河南省张仲景方药与免疫调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医学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张仲景学术思想创新研究项目、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经典名方开发项目、仲景经方二次开发项目等。 |
(六)提升中医药教育水平,打造仲景经方人才高地
1.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新模式
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探索办学新模式,打造一流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加快张仲景国医大学新校区建设,2025年建成投入使用。提升南阳市中医药高等教育层次和水平,申报中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创建国家级一流专业,做强中医药主干专业。深化“重经典、早临床、多临床、跟名师”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模式,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中医技能培训,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培育仲景学术特色鲜明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夯实高校附属医院人才培养主阵地,完善医、教、研、用协同育人机制。
2.促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多元发展
支持市域大中专院校设置特色鲜明、精准对接健康产业、实用中药产业技术为方向的中医药职业教育专业体系(群),开设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康复、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中草药种植与鉴定、炮制与管理等相关专业,加快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中医药职业技能人才。支持开展开放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培养模式,从理论知识教育向技术技能培养转变,从学历教育向短期培训与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相结合转变。促进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多元发展,形成以中医药为主体、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涵盖中医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公共卫生、护理、中药材种植炮制等领域。
3.培养高层次仲景经方创新人才
推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省“仲景工程”和省“369人才工程”,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梯队和后备团队建设,选拔造就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河南省名中医等。办好“仲景书院”,创新办学特色,逐步将其建成省级、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仲景国医传人”培养基地、经方大家摇篮和全国中医药品牌书院。办好“仲景学堂”,围绕“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持续开展师承教育教学工作。鼓励名老中医、中医(专长)医师、老药工收徒授业,建设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仲景流派传承工作室,促进中医诊疗经验与中药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
4.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选拔、流动和职称晋升机制,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开展“南阳市基层名中医”评选活动,做好中医订单定向生培养和安置工作,增加“县管乡用”中医医师比例,提高基层中医医师职称晋升业务能力和实绩考核权重。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落实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及执业办法。加大对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基层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按实际需求开展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推进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针法、灸法、刮痧、拔罐、经方等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依托县(市、区)中医医院完善建设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基地,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能力及经方运用能力。加大“西学中”培训覆盖面,强化中医经典,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
专 栏 9 |
●仲景人才培育工程:提升中医药教育层次和水平,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形成以中医药为主体、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培养优秀中医药学生和中医药职业技能人才。 ●主要项目: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项目、南阳市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项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项目、仲景书院提升项目、“西学中”培训项目、仲景技能培训学校建设项目、适宜技术培训项目、仲景学堂项目、名医名家“大道传承”项目等。 |
(七)引进人工智能AI技术,推进智慧中医建设
1.发展智能中医,赋能中医诊疗
引进AI技术中医智能云系统,开展智能辅助诊疗,实现全程智能化的问诊、辨证、开方、用药、适宜技术等辅助决策服务,赋能低年资中医医生。开发专病专科系统,实现国医名师、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在中医医院的推广应用。基于名师经验,开展智能辨证、辅助开方服务,以提升中年资医生专业水平,促进优势特色专病专科建设,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2.发展智能中药,提升药事服务能力
引进AI技术,优化中心药房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市二级以上中医院推广应用,整合推进中药采购、仓储、代煎、配送一体化共享药房,实现中药资源互联共享,提升药事服务能力。
3.发展智能管理,提高智慧决策效率
引进AI技术,开发中医药大数据可视化系统,整合中医药大数据,实现业务研判、医疗质量控制、医保控费、药事服务评价、疾病预警等中医药业务全面监管,为宏观决策、智能管理提供研判依据。
4.发展“互联网+”,实现中医药资源联通共享
AI技术帮助实现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动“互联网+”基层中医医疗服务。支持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中医馆(国医堂)建立远程诊疗系统;推进县级中医医院、基层中医馆、村卫生室实现信息共享和远程支持。鼓励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增加“互联网诊疗”服务方式。三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互联网医共体,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提供信息化中医药服务支持。
专 栏 10 |
●智慧中医城市建设工程:发挥AI技术作用,以智能中医、智能中药、智能管理为核心,丰富中医医疗资源,提升药事服务能力,实现中医药业务全面监管,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并积极发展智能防控、智能中医药产业园、智慧健康旅游、智慧中药资源监测等,规划建设智慧中医城市。 ●主要项目:中药房智能提升项目;互联网医院建设项目;智能中医城市软件开发项目;智能中药项目;智能管理项目;“互联网+”基层中医项目等。 |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全面落实《中医药法》,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上下联动、部门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各县区要成立中医药发展工作委员会,明确中医药管理机构,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依法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作为,协作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合力,为全市中医药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强化政策落实,加大扶持力度
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理念,完善我市中医药发展政策,破解我市中医药发展难题,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对标,高效闭环抓好落实。市、县两级要将中医药事业经费足额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和财政保障能力的提升逐步予以提高,同时拿出一定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研、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医药宣传等工作。各级政府作为公立中医医院的办医主体,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政府投入政策。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渠道,推进符合条件的公立中医医院基础项目建设。
(三)积极宣传引导,优化营商环境
大力宣传《中医药法》,用法治思维推进中医药发展,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依法严厉打击以敛财为目的的虚假宣传、打着中医旗号骗财等损害中医形象的违法行为。大力宣传我市中医药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和重大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研究出台中医药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优惠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务服务环境。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躬身入局,支持中医药企业做大做强。
(四)加强考核评价,从严督导问效
各级党委政府要将中医药发展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绩效考评内容,建立具体明确、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完善督导、考评、激励和问责机制,激发各方潜能。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细化分工,项目化、清单化、台账式落实,跟踪问效,督导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