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医丁二
刘中华
家乡淅川位于豫西南边陲,与湖北、陕西省交界。县中医院原有位老中医,名叫丁瑞征,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患者看病从不开大处方,做到“花钱最少,疗效最好”,因而深受三省边民敬重,大家依丁大夫在家中的排行,亲切地称呼他为“丁二先生”。
曾有邻省湖北一人受奇痒无比的“风湿疙瘩”(即荨麻疹)困扰多年,四处寻医问诊均不能根除,后经人介绍求治于丁二先生。先生取适量炉甘石以热水泡开,涂抹患处,症状当即减轻,患者大喜,依此方而行,月余痊愈,花费仅十余元,对丁先生感激不尽。
先生秉持“医药为用,性命所系”的高度责任感,凡开方抓药必小心谨慎,斟酌再三。某青年常犯支气管炎,慕名至丁先生处就诊,先生开药三付,嘱其一日一付,三日后复诊。此人见剂量小,很不以为然,用完一付后,自做聪明要增大药力,将剩下二付药一次煎服,两天后便去复诊。先生大怒,厉声斥责道:以后别再找我看病了,你不遵医嘱,出了事怎么得了!小青年诺诺连声赶忙认错。先生虽恼火,然医者仁心,随后仍为其诊病,为防意外,他不怕麻烦,每次只开一付药,服完再开。敬业负责可见一斑。
我和先生同村相熟,互相爱说笑。有次找他看病,他调侃我说:你娃子年纪轻轻的,又咋了?我也故意卖关子:二叔一看就知道。他便不再言语,聚精会神为我把脉、看舌苔,末了说:你娃子这咳嗽有些天了吧?我见“考试”过关,这才明说:是呀,一周了,咋止不住呢!先生笑答:这是虚火咳嗽,不光要止咳,还得补虚清热。遂开一处方,共8味中药,让我到某某药铺抓药,并一再叮咛:方中有一味生百合,若药铺无售,宁可不用也不能以炙百合代替,二者性能功用不同,切记切记!我遵嘱照办,只服了六剂病症即除。
先生看病有两条规矩:正吃着别家药中途转诊的患者不看;正打针输液吃西药的患者不看。此举并非排斥同行和西药,而是为患者用药安全和节省开支而考虑,也源自先生对中医的自信和钟爱。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女儿、孙子也先后以中医为业。其女儿在乡镇卫生院从事中药炮制工作,受先生耳提面命严格要求,炙、炒、煎、煮、配料、火候各项工序一丝不苟,深得先生医技精髓;孙子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又到省中医学院进修,后在镇卫生院中医科坐诊。先生一家三代投身中医事业,救人无数,广受赞誉,可谓:投身杏林三代人,造福桑梓千万家。
本世纪初,丁瑞征先生以85岁高龄谢世。近二十年过去了,豫鄂陕边民至今仍传诵着丁大夫的医术医德,感念其祖孙三代献身中医事业的执着精神,诚如诗人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丁二先生”一直活在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