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精神是渗透在中医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离开了科研探索,10万年前的智人走不到今天的智能时代;离开了科研,全世界70亿人达不到今天的生活水平;同样,离开了科研,医学不可能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和辉煌成就。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纵观中医药史,科研精神伴随中医药学发展始终,是渗透到中医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下文从几个简单的事例试论之,旨在坚持中医药学的文化自信,发展中医科研,弘扬创新精神,在新时代让传统中医药再放异彩,造福世人。
重亲验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流传甚广,据《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译为白话文即:古时候,先民有病了,但还没有医药,神农氏为解民疾苦,就尝遍百草,体察其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之间像君、臣、佐、使般的相互关系。曾经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种毒,他神奇地化解了这些毒,于是就记下药性用来治疗百姓的疾病,我国医药学事业从此诞生。虽然神农尝百草只是个传说,但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药物药性的研究,亲尝亲试几乎是每位医家的必修课。
如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张锡纯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仆学医时,凡药皆自尝试。”他的实验派精神,也直接体现在他的著作里。《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逾百万言,后世学者多感百读不厌,关键在于其内容多为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重要医论百余处,几乎无一方、一药、一法、一论不结合临床治验进行说明。重要方法所附医案多达数十例,重要论点在几十年临证和著述中反复探讨,反复印证,并不断深化。
重积累 十世观运气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学术价值一流,是研习中医的重要经典之作。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记载了黄帝与其臣子鬼臾区的一段对话,是关于五运六气的讨论。“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意思是说,广阔无边的天空,是物质生化之本元,万物资生的开始。五运运行,终而复始,布施天地真元之气,统御生化万物的大地。九星悬照天空,七曜按周天之度旋转。于是万物有阴阳的不断变化,有柔刚的不同性质,幽暗和显明按一定的位次出现,寒冷和暑热,按一定的季节往来,这些生生不息之机,变化无穷之道,宇宙万物的不同形象,都表现出来了。臣世家研究这些道理已有十世,就是这个意思。
鬼臾区最后一句话讲,他为什么把这个五运六气弄得这么清楚,是因为他家里上十代都在持续研究这个问题。“十世”,如果每世按20到30年计,差不多也有二三百年。集全家族之力持续不断研究一个课题数百年,我们先人的科研及探索精神可见一斑。
重实验 火药的发明
火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很早以前,我们的先人对这三种物质就有了一定认识。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烧制陶器时就认识了木炭,把它当做燃料。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木炭灰分比木柴少,强度高,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硫磺天然存在,很早人们就开采它。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接触到硫磺,如温泉会释放出硫磺的气味,冶炼金属时,逸出的二氧化硫刺鼻难闻,这些都会给人留下印象。古人掌握最早的硝,可能是墙角和屋根下的土硝。硝石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它的颜色和其他一些盐类区别不大,在使用中容易搞错。在实践中人们掌握了一些识别硝石的方法。南北朝时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就说过:“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硝石也。”这和近代用火焰反应鉴别钾盐的方法相似。硝石和硫磺一度被作为重要的药材,在《神农本草经》中,硝石被列为上品中的第六位,认为它能治20多种病。硫磺被列为中品药的第三位,也能治10多种病。这样人们对硝石和硫磺的研究就更为重视。虽然人们对硝石、硫磺、木炭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制成火药还是炼丹家的功劳,也可以看作是古代制药实验的一个意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重总结 经典传千古
擅著书立说,擅总结是中医药学一路发展壮大的一大特色。以《伤寒杂病论》为例,虽为东汉作品,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医专业大学必修课、主修课、核心课、精读课、基础课,甚至有人得其一本之要,而成为医学大家。该书作者张仲景,在书中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病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该书凝聚了作者毕生之心血,既充分借鉴了前人智慧,吸收了时代精华,又凝炼了自己一生的医学实践,其思想,其方药,其智慧,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使后人绵绵不断受其护估。类似的经典还有很多,包括《难经》及各医学流派的经典著作。与这些医学先贤们相比,今天的我们更应努力讲好中医故事,在总结好、传承好中医药学的基础上,勇担使命,一定要发展好、运用好中医药。
(2018年9月27日中国中医药报 徐宏伟)